
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一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,但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质疑。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《国史大纲》中所言:“这不过是街头巷尾小人的闲谈。诸侯不可能在看到烽火的信号后,毫无敌人来袭的情况下集结大军,赶到西安来支援,这实在是荒谬。”如果我们换位思考,想象一下,郑国、卫国、鲁国、齐国等地的诸侯国同时派兵赶往西安配资查询导航网,光是这个远程调动就已经非常困难;更不用说,这是发生在两千年前,交通工具只有马车的时代。
显然,周幽王作为一国之君,不可能不了解这一常识。即便是以严谨著称的《史记》作者司马迁,也不可能没意识到这一点。然而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确实有提到周幽王“举烽火”的事件,第一次提到时,记载是幽王多次举烽火,结果“诸侯不再信任”,因此“烽火戏诸侯”事件之后,诸侯们已经不再回应。而第二次提到时,《史记》又写到:“戎狄来犯,幽王举烽火征兵,兵却无法到达”,然后幽王开始逃亡。这前后矛盾的记载让人产生疑问,似乎司马迁对这个故事持有保留态度。那么,为什么司马迁会讲这个故事呢?
展开剩余68%与此同时,钱穆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司马迁在写《夏本纪》时,并没有提到“夏将亡”;在写《殷本纪》时,也没有提到“殷将亡”。然而,在《周本纪》中,司马迁两次通过史官的言辞预言“周将亡”。第一次是:“幽王二年,三川震动,伯阳甫说:‘周将亡矣’。”第二次是在幽王宠爱褒姒、打算废除太子宜臼时,太史伯阳曾说:“周亡矣。”然而,周朝真的灭亡了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,甚至司马迁在撰写《史记》时也看到,周朝并没有灭亡。今天我们之所以有西周和东周的划分,是因为司马迁采用了断代的方式,将周朝分为了两个时期。
基于此,钱穆认为,司马迁讲述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,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亡国的征兆。他并非想要把它当作真实历史事件来描述,而是把它作为周朝灭亡的一个象征性事件,以警示后人。为了让这一点更具说服力,司马迁在描述这一事件时,采用了阴阳理论,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当时的天象与政局。尤其是当褒姒的故事逐渐渲染起来时,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情节被进一步放大,这使得人们更容易相信,这个事件与周朝的灭亡有着密切关系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的故事能为后世的君王们敲响警钟,提醒他们不要重蹈幽王的覆辙。
在《史记》完成的时期,正是汉武帝宠爱钩弋夫人,欲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历史背景。这个事件与周幽王宠爱褒姒的情形相似。当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时,触犯了汉武帝并被施以宫刑。那时,司马迁是否通过自己的历史著作,向汉武帝进行了某种隐晦的劝谏呢?钱穆认为,这种可能性非常大。即便是汉武帝未必会直接看到,朝廷中的大臣们也一定能从中读出警示之意。
总之,司马迁在讲述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个故事时,不仅是通过它来描述一个历史事件,更是在用这个故事作为警示,提醒后世的统治者要警惕宠臣宠爱所带来的后果,防止国破家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